马上注册,三台事早知道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|
x
作者:邹开歧
十年“河边”站 未曾打湿“鞋”
一一东汉永昌太守郑纯
图片源于左启《梓州名人录》 “常在河边站,哪能不湿鞋?”这是民间流传最广,且家喻户晓的一句口头语。 偏偏就有那么个人,在“河边”站了十年,“鞋”却未曾湿。 这个人,不是一般的人;这个人,是从郪县这方土地上走入仕途的东汉永昌太守一一郑纯。 这条“河",更不是一般的“河“。东汉时期,在今云南省保山市,有一处从内地通往边疆,同缅甸交往贸易的重要口崖。 有史料记载:大秦国水道通益州永昌郡,当由缅甸海岸登陆而达。 古时候,这里曾是著名的“丝绸之路”必经之驿站,素有“花城”之称。此地不但物产丰富,而且商贸繁荣。商人在其地以中国丝绸等名产,换取缅甸的宝石、翡翠、木棉,印度的犀角、象牙和殴州的黄金等珍品。是为官者非常羡慕并称之为“肥缺”的一处风水宝地。 凡来此地为官的,无不凭借天时地利,上哄朝廷,下压百姓,中饱私囊,空手而来,抱财而归。有的人甚至来此为官一任,十代人不得受穷。
保山九龙山 有些“官油子”,想尽千方百计通关节,找门路,为的是到永昌为官,趁机大捞一把,为了得到这个“肥缺”,鸡颈项都望成鹅颈项了。 谁也没想到,百官为之羡慕的“肥缺”一一益州西部都尉这个宝座,居然是郪县的郑纯坐上了,同僚们无不为之眼热,甚至咬牙切齿地忌恨。 都以为郑纯同那些贪官都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,“十年难逢金满斗”,为官一任,一定要“大捞一把”,捞它个盆满钵满,满载而归。 郑纯到任后,严守为官之道,做人之本。防范外敌威胁的同时,安置流民,兴修水利,清理田赋,奖励耕种,繁荣商贸。让民安其业,兴其家,繁衍其子孙后代。不但自己不涉足此地商贸交易,也不准下属参与或从中渔利。有皇亲国戚要来此地发财,不但不给予方便,还不准乱动手脚,让其无油水可捞。 郑纯因清清白白为官,正正派派做人。虽在“河边站”,就是“不湿鞋”。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忠于朝廷,而诚于百姓。真正做到了为官清廉,“毫毛无犯”,得到各族人民的赞颂。 郑纯在任期间,解决了长期困挠的异族争端,让永昌获得了真正的昌盛与安宁。事迹报送朝庭,汉明帝特别赞赏,将益州西部都尉改设永昌郡,委以郑纯为太守。 在任十年逝世,当地百姓,如失亲人,悲痛万分。 《后汉书.西南夷传》有所记载,郪县人郑纯,因“为政清洁“而为“天子嘉之”,他的画像被官学收藏。 《华阳国志》有载:到此为官者,往往“富及十世”。唯有郑纯,毫毛无犯。 郑纯,古郪县这方土地上,养育出来的第一位清官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