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揑不熄的“红炭圆儿”
一一西晋朱堤太守王化
作者:邹 开 歧
廉政护国,官清民安。人遇对了,没有捏不熄的“红炭园儿”。
从东汉到西晋,这一段历史时期,是三台有史以来最早的一个人才兴盛时期。
古梓州,今三台,最早的名称叫郪县。
郪县有一个王氏家族,算得上当时的名门望族。从东汉汝南郡太守王堂算起,祖孙六代,九人为官,竞有7人官至太守。
别的不说,就说这位巴郡太守王彭,养育了四个儿子,次子王振,任巴东太守;三子王岱历任广阳、作唐令;四子王崇,任蜀郡太守。
“守土平叛乱,七年困城中”的西晋朱提太守一一王化,为王彭的长子。
从东汉汝南郡太守王堂算起,王化已是王氏第六代,居然代代有人作官。有史可查,还不是拉关系、走后门混进官场的浑官、贪官或庸官,还都是民间有口碑,历史有记载的好官、清官。
就说这四弟兄都在作官的王化,还是一位英俊少年,皆因苦读诗书,硏究经学在乡里成了名人,乡邻教育孩子都以王化为榜样。因其才学在四邻八乡无人可比,被推举去广汉郡任功曹,又因他有德有才且节操高尚,初入仕途就彰显出清正廉洁,被州里征召为从事。相继担任光禄郎中、主事、尚书郎、阆中令。
蜀汉归晋后,王化被派任东涫令(今甘肃高台县西北)。
今甘肃高台县
王化上任之后才知道,这是一坨非常烫手的“红炭圆儿"。此地不仅是边防要塞,还是多民族杂居。让王化没料到的是,自己立脚未稳,就遇周边匪盗串通一气搞叛乱,将一个小小的东涫城围得严严实实。更严峻的是,因山高沟狭,一人挡关,万夫莫过,援军来了,也是望尘莫及。
这一围就是整整七年啦!这坨“炭圆儿”,确实烫手啊!
史有记载:县境临近边塞,遭遇周边匪盗串通刁民叛乱,被围困七年,切断了与外界一切联系。
咋办?
王化率军民积谷防守,借叛军怠惰之机,率军讨伐,由于朝廷派军队与之内外联合,终于平定了叛乱。
一坨烫手的“红炭圆儿”,终归还是让王化给揑熄了。
这七年该是怎么熬过去的,让人想起来就心惊胆寒。
这七年,是对东涫城最高领导者及其领导层的一次严峻考量;这七年,对东涫令王化的德才进行了一次现场考核;这七年,让东涫人民看到了王化勤正为民的真实形象;这七年,王化递交了一份让东涫人民十分满意的答卷。
试想一下,长达七年,城市被围,后援截断,县衙内所有人员不拧成一条纯,行吗?城内所有商家住户不团结一心,抱成一团,捏成一把,一致对外,行吗?城内所有生活物资,不集中起来统一使用,行吗?要让老百姓粑家中口粮交出来集中使用,为官者不做出榜样,行吗?
还有:守城、护城,生活后勤,这一切等等等等,都等着王化支招拿主意,如果王化自已不是亷洁奉公的清官、一心为民的好官,东涫城内所有的豪门大户,贫苦百姓能服服贴贴地听他指挥吗?这就叫“身正不怕影子斜”啊!
为官者的清政廉洁,对国家和民族,是一笔巨大的财富;对家庭,是成就家兴业旺的风水;对敌人和困难,是无坚不摧的力量!
这就印证了民间的一句大实话:“廉政护国,官清民安。”
因王化抗敌有功,被封为关内侯,迁朱提(今云南昭通)太守。为了抚慰少数民族,王化特别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和风俗,使当地很快恢复安定团结,百姓安居乐业,得到少数民族和当地百姓的拥戴和晋王朝的欢心,转任梓潼郡太守。王化任是政绩卓著,直至终老,青史留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