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增长见识 升官不长脾气
一一 蜀汉三国别驾从事李朝
作者:邹 开 歧
常言说得好,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。
蜀汉三国时期,出生于郪县这方土地上的李朝,自幼儿发愤苦读。其苦读程度,虽然没有“头悬梁,稚刺股”那么残酷,也称得上“如饥似渴”。
虽说是“外物之味,久则生厌”,然而李朝的“读书之味”,则是“愈久愈浓”。
正如古人总结的:读书,使人思维活跃,聪疑智慧;读书,使人豁然贯通,柳暗花明;读书,使人博学多识,学富五车;读书,使人无忧无虑,回味无穷;读书,使人思想插上翅膀,感情绽放花蕾。
李朝,因为喜欢读书,善于读书,不但摆脱了人士的平庸,而且绽放出了人生的精彩,得到的回报便是“文才出众”,称“李氏三龙之一”。
建安十九年,雒城被围困一年才被攻克,刘备率部围成都,派李恢说降马超。马超到成都率军屯城北,一时城中震怖。刘备派简雍劝降刘璋,领益州牧,大量启用蜀中人才。有人举荐了李朝,经从旁考察,得之李朝实属博学多才,便任用李朝为别驾从事。
所谓“别驾从事”,为中国古代官名,即别驾从事史。因为刺史出廵要另乘专车,故称“别驾”。
民间有两句流行语:“官小脾气大”,“官升脾气涨”。凡为官之人,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脾气,民间称为“官气”。
官居别驾从事的李朝,平时不被人们在意的一位读书人,一下子就成了刺史身边的要员。在周围团转的老百姓眼里,简直就是一步登天。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,一不张扬,二不庆贺,收拾好自已的书箱子不声不响地就走马上任了。
身为汉中王的刘备,因广纳贤才,身边聚集了不少人才。为了出人头地,谁又不想表现自己,展示自己的才华,得到重用?
李朝依然是如饥似渴捧读诗书的李朝,他记住了民间的一句大实话:“为官不读书,不如当老粗”。官至别驾从事的李朝,一贯奉行该干啥干啥,干啥就干好。除此而外,手不释卷地读书。
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春,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,依山缓缓前进,在定军摆开阵势,安营扎寨。“等到曹操来时,刘备敛众拒险,终不交锋”,一个多月过去了,曹操并未攻破刘备,且伤亡惨重,不得不率军退去。于是,刘备占领汉中,刘备手下众臣劝谏刘备进位汉中王,于是众臣共推李朝执笔撰写《劝进表》。
所谓“劝进表”,为东汉末年李朝所上奏东汉朝廷的文表,其目的是请封刘备为王。
然后在沔阳设立坛场,方圆九里,分布五方,各设旌旗仪仗,三军整齐列队,众巨肃穆陪同,读罢众臣的上表,给刘备戴上王冠。
所以,李朝的《劝进表》,又称《汉中王劝进表》。
李朝,作官无官气,所干的事情,都很大气。
因为,李朝喜欢读书,善于读书,有干事的底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