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台龙门阵》
登上阿里山 解读山水情
邹 开 歧
“高山青,涧水蓝,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,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……”
这首原本是七十多年前拍摄《阿里山风云》时,写的一首插曲《高山青》(又名《阿里山的姑娘》),已经传唱七十多年,至今久唱不衰,在全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,就有“高山青,涧水蓝……”的旋律。
这首歌的词作者,就是出生在天府之国、四川盆地、古梓州、今三台,有一处名叫三元镇的青山绿水间,被称为“台北鬼才”的邓禹平。
搬起指头一算,已有20多年没写有关邓禹平的文章了。其原因有二:
一,能搜集到的材料已翻来复去写过,如果再写,就只有变着法儿“炒陈饭”。
二,已有三台文坛后起之秀接着写下去了,而且写的是长篇小说、电影、电视剧,都是颇具影响力的重磅之作。
这就应了民间的一句大实话: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强”,不服不行。
为什么现在又要写呢?其原因也有二:
一,今年是邓禹平诞生一百周年。
二,我去了台北,登上阿里山,基本读懂了邓禹平的山水情,兑现了30多年前的愿望,有话想说。
一,疑团与愿望
从1985年到2000年,我们三台有三个人一直在写有关邓禹平的文章,我和三台县对台办主任赖和中(已故),县文化馆音乐干部邱平邦,后来加盟我县职业作家戴岱。紧接着就是三台文坛后起之秀杨盛、孙才杰……
上世纪40年代后期,电影《阿里山风云》在上海拍摄期间,导演张彻觉得,为了给《阿里山风云》添彩,应该有一首插曲,便叫摄制组的邓禹平写首歌词。没曾想,邓禹平一挥而就,将歌词写好了。张彻拿着歌词一看,竖着大母指说了一个“美”字,也来了个“一挥而就”谱好了曲。随着电影的放映,这首歌居然在全世界流行开了。
有媒体称,当年邓禹平写这首歌词时,他并没去过阿里山。问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歌词,他回答说,“华夏的山山水水一脉相连,中华民族的子孙一脉相承,同是华夏山和水,同是中华民族的姑娘和小伙,都一样的美!”
邓禹平当年所写“高山青”的“山”,“涧水蓝”的“水”,“阿里山”的“姑娘”和“少年”,究竟是哪个地方的,便成了很多人心中难于解开的疑团。
1986年,在省对台办的安排和指导下,由我执笔,有赖和中、邱平邦参与,共同创作了电影剧本《高山青》。
既然是电影,就得有爱情。而且邓禹平当年在三台读书时,因他才华出众,确实有一位女同学暗恋着他,邓禹平赴台后,还痴痴地盼着他归来。于是,在后来的很多作品中,有了“白玫”这个人物。
剧本写成后,由当时省对台办安排,我们三人专程去峨影厂会见了《高山青》曲作者张彻。
张彻,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,是中国功夫片的开山祖师。当时他来内地就是筹拍《大上海1937》,这是他导演的第97部电影,他的目标是100部。
他已将我们的剧本读完,同我们交谈了整整半天。他肯定了前半场(在大陆的这一段)“写得不错,后半场也很有故事,但好像还是发生在大陆。他提出,必须去台湾体验生活,重写后半场。
在那个年代,张彻也是因为定居香港,才能来内地拍电影。那二年,内地的人给台北去封信,都得从美国转一下,才能到达台北。像我们这种县份上的无名小卒,能去台湾体验生活?绝对不是一件容易之事。尽管省对台办表示,一定尽力促成此事,结果是尽了力,事未成。
海峡两岸的“隔离带”撒除之后,老夫年事已高。所幸的是,已有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干开了。
为了梦圆阿里山,解读“山水情”,我仍然想去台北见识一下阿里山。于2015年,邓禹平辞世30周年之际,我终于穿云破雾,飘洋过海去了台湾,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阿里山。
龙门阵接着摆:好梦成真上阿里